商业航天-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发射台

商业航天: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发射台

Commercial Aerospace: The Next Launchpad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商业航天: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发射台
北京–中国报道2023年12月29日,首个发射服务塔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落成,标志着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能力建设迈出关键一步。12月10日,双曲线二号甲烷-液氧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首次回收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相关政策的持续实施使中国商业航天事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航天工业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商业化的第一阶段。然而,挑战与成就并存,需要突破。航天工业的最初集中商业航天活动是以根据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本、人才和其他资源为特征的非政府营利活动。境界是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约占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的92%。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商业航天业社会投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允许有意向加入航天业的公司进行大规模私人投资。”此后,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了近10年。近年来,为了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甚至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已出台相关政策10余项。在这种鼓励和支持下,曾经相对默默无闻的航天事业逐渐开放。此外,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首的外国商业航天公司的蓬勃发展对包括银河能源、兰德空间、iSpace和国电高科在内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产生了市场示范效应。为了抓住商业航天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武汉和宁波等中国城市相继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或支持政策,以促进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加快整个航天产业链的布局,并在关键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商业航天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塑造了航天产业的集中度。政策支持和指导有助于该行业的发展。根据未来航天研究所(FutureAerospace)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22年底,在中国注册并有效运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达到433家,其中43个商业卫星星座计划已在商业通信、遥感、导航和技术验证等领域实施。与此同时,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例如,朱雀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私营航天公司首次尝试将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朱雀二号成为世界上第一枚成功发射进入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随着“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iSpace成为世界上第三家也是中国第一家将火箭送入轨道的私营公司。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从2015年到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了22.3%的平均增长率,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到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约3200亿美元)。研究公司泰博智能预测,到2025年,中国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约3890亿美元)。促进衍生产业协调发展按照产业链划分,上游商业航天产业包括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该行业的中游涉及卫星发射和地面设备制造。下游定义为终端应用和服务市场。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而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和深空探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国际宇航科学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遥感委员会主席顾兴发评论道。“在需求、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行业的发展确实进入了关键阶段。”财富管理平台国海证券的研究将商业航天产业链分为卫星研发上游、火箭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中游以及卫星应用和服务下游。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培育了几家民营企业,并与国有企业互动,形成了初步的产业生态,这一生态正在逐步改善。就商业价值而言,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应用与运营在商业航天产业的所有环节中占据了最高的市场规模比例,各自贡献了45%的收入。它们是商业航天工业中最先盈利的环节。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两者贡献了约10%的收入。由此可见,资本市场也在逐步明确商业航天产业链面向未来的方向。今天发射商业火箭时,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行业仅占整个太空产业链价值的10%,这表明火箭和卫星的关键零部件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中科院空间董事长兼总裁杨一强表示:“没有供应链中的好产品,就没有好的系统集成产品。他还指出,火箭和卫星仍然是中国商业航天业的投资热点。然而,许多火箭和卫星公司已经出现,其中一些已经在该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资本的持续涌入可能会导致这些公司之间的内耗。因此,投资者可能希望更多地关注产业链的上游(如发动机、零部件)以及下游的卫星应用(如导航、遥感)。一条航天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从上游的R&D和发射到下游的运营和应用,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创造一个年产值1000亿元人民币(140亿美元)的市场。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指出,新型商业航天公司凭借其专业知识在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建立了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这有助于商业航天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小红曾表示,数据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数字经济新引擎的动力源,是全球数字竞争的前沿。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科技产业的主要推进趋势之一,可以帮助数字经济突破地域限制,推动面向各行各业的工业互联网深入发展,加速产业数字化。特别是在卫星信息和空间技术领域,卫星数据可以丰富应用场景和创新商业模式,这将有效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同时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融资困难和成本障碍尽管商业航天工业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广阔,但仍有许多困难阻碍着商业模式的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尽管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构想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该行业的“核心技术”特征,即高成本、高风险和长周期。iSpace副总经理兼液体推进剂火箭总设计师纪海波认为:“商业航天业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花了20多年才实现盈利。如此长的开发周期是由公司和资本的耐心和坚持促成的。”他认为有必要解决制约中国私营商业航天产业的众多瓶颈,使其成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繁荣产业,并带来可观的红利。但从经济规模和整体企业估值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只有极少数公司通过火箭和卫星获得任何利润。“阻碍商业航天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发射成本高,”季评论道。所有运载火箭都是如此。火箭的成本必须降低,以削减向天空发射卫星的成本,这将降低卫星运营商的成本。降低的成本反过来将加速卫星网络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高速度、更低成本的卫星互联网接入。这样的发展将使商业航天工业的商业逻辑完整并发挥作用。对于该行业的每个人来说,实现最大投入产出比的唯一途径是实现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包括火箭。季军还指出,中国私营商业航天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向天空发射火箭转移到降低发射成本和确保足够的运载能力和飞行可靠性。本质上,它已经进入了服务竞争阶段。银河能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百奇在接受采访时讨论了制约中国民营航天产业发展的因素。他说:“主要因素是融资困难和基础设施资源有限。“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和供应链中的问题也是主要制约因素。“大多数航天人才仍然集中在国有企业,一些私营商业航天公司的创始人在一家国有企业留下了职位。没有稳定的人力资源,私营商业航天公司将面临创新R&D能力不足等问题。“政策从来都不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空间创始人牛敏评论道。“目前的缺口是资本投资。“为了找到商业的本质,牛将卫星视为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价值。他解释说,它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来覆盖成本,只有当成本被覆盖时,商业模式的循环才会结束。然而,对于更多的中国私营商业航天公司来说,这个循环仍然是敞开的。激活万亿元市场作为航天产业的一种新商业形式,商业航天活动具有快速升级、高经济回报和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它们是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中国从航天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根据泰博智能的预测,2023年至202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将处于黄金发展时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3890亿美元)。此外,通信、导航和遥感的持续集成,加上行业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应能确保应用场景的持续扩展。牛敏说:“中国的私营商业航天领域将继续增长。“经过近10年的发展,行业出现了马太效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基本上决定了更多资本投入领先公司的竞争格局。然而,工业正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这一领域预计将在2024年快速增长。到2027年,中国将更大规模地拥抱太空经济时代。”在牛看来,当三件事发生时,中国将进入新时代:第一,卫星星座大规模建造,运载火箭高强度发射,低成本大型液体推进剂火箭回收和重复使用。其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140亿美元)投资于商业航天产业。第三,下一代太空经济将会出现。刘百奇总结道:“商业航天产业前景光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将可能推动该行业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来源中国报道东盟

这里有个小tips~1296334825  备注:汇汇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9633482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002.com/15068.html